公共行政系
一、公共行政系概况
(一)发展历程
公共行政系前身为成立于1992年的行政管理教研室,拥有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两个本科专业,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MPA专业硕士学位点、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点以及公共管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已建立起本、硕、博完整的公共管理人才培养体系。2013年,公共管理学科获批湖北省重点学科。2017年,公共管理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B+,在143所参评高校中并列排第15位,居全国前10%-20%行列。2021年,行政管理专业获批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应急管理专业正式获批招生。根据软科2021中国大学公共管理类专业排名,我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居全国前14%(29/206),行政管理专业居全国前17%(30/175),皆入选国家级A类专业。目前正在积极建设公共事业管理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并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将应急管理专业建设成为以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为特色的“工文交叉”学科。
公共行政系重点从行政管理、公共政策、应急管理三个专业方向进行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目前,已在地方政府治理、城市治理与区域发展、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资源环境治理与公共政策、非传统安全与公共政策、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等6个研究方向形成了特色。在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社会治理、政策评估与立法、应急管理体制、应急预案体系等方面具有研究优势。
(二)师资队伍
公共行政系有专业教师26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10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20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工程人选2人,湖北省行政机关能力建设指导专家2人。校内兼职教授2人。90%以上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80%以上的教师具有出国留学或访学经历。
(三)科研平台和成果
公共行政系拥有自然资源部法治研究重点实验室、国土资源战略研究重点实验室、光谷发展研究院等3个科研教学平台。近年来,公共行政系教师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以及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调局等部委委托项目100余项,年度科研经费达300万元以上。在《新华文摘》《中国软科学》《中国行政管理》《管理评论》《中国社会科学报》《Land Use Policy》等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被SCI/SSCI/EI收录30余篇。在科学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等权威出版社出版专著、教材30余部。获湖北省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湖北省发展研究奖、民政部民政政策理论研究奖、国家能源局能源软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奖励10余项。多项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及以上领导批示。
(四)人才培养
公共行政系紧跟国家重大战略和社会需求,按照新文科建设要求和学校“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地大学科特色和自然资源行业优势,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资源环境科学等理论基础,熟练掌握公共管理知识与相关技能,富有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公共管理实践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拥有秭归产学研基地、黄冈市政府、孝感市政府、洪山区政府、丹江口市政府、嘉鱼县政府等多个教学实习基地,公共政策分析与模拟实验室、公共管理定量分析与仿真实验室2个校级教学实验室,以及1个省级MPA研究生工作站等人才培养平台。
现有500余名在校本科生,140余名学术型硕博研究生,300余名MPA研究生,60余名国际留学生。
毕业生适合到各级政府部门、科研院所、银行、事业单位、大中型企业、非政府组织,从事党务、行政、文秘、人事、政策研究等工作。每年有60%以上的本科毕业生获得升学、出国、考取公务员的机会。近年来,一大批优秀毕业生被推荐到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等高等学府攻读硕士学位,也有相当一批优秀毕业生被推荐到我校太阳成tyc7111cc攻读公共管理硕士学位,或直接攻读博士学位。
二、本科专业介绍
(一)行政管理
行政管理专业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的人才培养定位,培养具有“严在地大”品牌特色,掌握行政管理经典理论与方法,通晓领导艺术、科学决策、政策分析、管理技能等实务,具有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等跨学科思维,富有现代公共管理理念和创新精神,能够在各级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组织从事行政管理事务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行政管理专业办学历史悠久,最早于1992年开始招生,2004年获得行政管理硕士点,2006年获得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和MPA专业学位点,2018年获批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点,2019年获批公共管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具有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留学生等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2012年进入教育部学科评估全国排名前30%,2013年成为湖北省重点学科,2017年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B+,居全国前10%-20%行列,是我校除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两个A+学科之外最好的学科之一,也是我校评估成绩最好的人文社科类学科。2021年,行政管理专业获批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根据软科2021中国大学公共管理类专业排名,行政管理专业居全国前17%(30/175),入选国家级A类专业。
行政管理专业的大类平台课包括公共管理专业大类导论、高等数学C、Python语言程序设计B、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社会调查与统计;学科基础课包括微观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原理、管理学原理、政治学原理、社会学原理、宪法与行政法、公共经济学(财政学)、公共组织理论、组织行为学、中外政治思想史、公共政策学;专业主干课包括行政管理学、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地方政府管理、行政伦理学、电子政务、机关事务管理、领导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社会保障学(双语)、公共危机与应急管理;专业选修课包括比较政治制度、政府公共关系、公共部门战略管理、公共管理前沿专题、非营利组织管理、社区管理、市政管理学、大众传播学、自然资源管理、公文写作与沟通、国家公务员制度、监察与监督、社会工作导论、财务管理、会计学;实践课程包括军事训练、Python语言课程设计B、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实习、模拟新闻发言人训练、模拟两会及听证会训练、社会调查、公共组织管理实践、创业管理理论与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
我校行政管理专业注重实践教学和创新能力培养,在资源环境政策分析、国土行政管理和公共政策等领域具有特色和优势。拥有自然资源部法治研究重点实验室、公共政策分析与模拟实验室、公共管理定量分析与仿真实验室等教学科研平台,以及三峡秭归产学研基地、武汉市洪山区政府、孝感市政府、黄冈市政府、嘉鱼县政府等实践教学基地。每年有60%以上的毕业生获得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考取公务员和出国深造等职业发展机会。
(二)公共事业管理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研究公共事业管理活动、制度、体制及其运行机制,是一个兼具研究性、实用性和综合性的专业。该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熟悉国家政策、法律法规,通晓公共事业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实务,具有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跨学科思维和较强政策分析能力,富有创新能力的高级管理人才和研究型人才。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主要依托学校的公共管理学科优势和地学背景,面向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的现代管理需求,培养具有地大特色、人文与科学素养兼具、专业与学科知识兼备、领导与执行能力兼通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和研究型人才。该专业于2000年开始招生,2006年获得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和MPA专业学位点,2018年获批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点,2019年获批公共管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具有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留学生等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2012年进入教育部学科评估全国排名前30%,2013年成为湖北省重点学科,2017年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B+,居全国前10%-20%行列,是我校除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两个A+学科之外最好的学科之一,也是我校评估成绩最好的人文社科类学科。根据软科2021中国大学公共管理类专业排名,我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居全国前14%(29/206),入选国家级A类专业。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大类平台课包括公共管理专业大类导论、高等数学C、Python语言程序设计B、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社会调查与统计;学科基础课包括微观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原理、管理学原理、政治学原理、社会学原理、宪法与行政法、公共经济学(财政学)、公共组织理论、组织行为学、中外政治思想史、公共政策学;专业主干课包括公共事业管理、市政管理学、非营利组织管理、社会保障学(双语)、领导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组织设计与岗位管理、招聘与培训、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管理;专业选修课包括比较政治制度、地方政府管理、公共部门战略管理、公共管理前沿专题、公共危机与应急管理、社区管理、电子政务、大众传播学、公共关系学、自然资源管理、公文写作与沟通、国家公务员制度、机关事务管理、社会工作导论、财务管理、会计学;实践课程包括军事训练、Python语言课程设计B、公共事业管理教学实习、模拟新闻发言人训练、模拟两会及听证会训练、社会调查、公共组织管理实践、创业管理理论与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
入校后可申请本专业的本硕博连读。毕业生适合到科技、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艺术等公共事业单位、大中型企业以及非营利组织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综合管理或研究型工作,每年有40%的学生被保送或考取重点高校攻读硕士学位。
(三)本科专业培养环节及要求
1.课程学习
课堂讲授和实验课,贯穿于大学四年,由基础课到专业课逐渐递进。
2.教学实习
大二下学期进行,学生赴秭归产学研基地、黄冈市政府、孝感市政府、洪山区政府、丹江口市政府、嘉鱼县政府等教学实践基地实习四个周,检验大学期间前两年的学习效果,为后续学习提供借鉴和参考。
3.综合技能训练
大三上学期进行,包括模拟新闻发言人训练、模拟两会及听证会训练、无领导小组讨论等技能训练等,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
4.毕业实习
大三下学期至大四上学期进行,要求学生结合毕业论文选题到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进行毕业实习。
5.毕业论文设计
大四下学期进行,要求学生在毕业实习的基础上,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毕业论文撰写,完成毕业论文开题,参加毕业论文答辩。毕业论文设计合格后,方能被授予公共管理学士学位。
三、博硕学位点介绍
(一)学科方向
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硕学位点设有公共政策、行政管理两个学科方向,包括地方政府治理、城市治理与区域发展、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资源环境治理与公共政策、非传统安全与公共政策、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等6个主要研究方向。
方向一:地方政府治理
该方向瞄准公共治理与政府改革的重大需求,重点研究中国地方政府的权力结构、政府职能、政府间关系、地方财政、行政区划、行政生态、治理改革、政策工具、地方可持续发展等内容,并对中外地方治理改革进行比较与展望,是国内高校中最早关注与研究该领域的学科点。目前,已在地方政府的战略管理、比较地方政府研究、地方政府改革创新专题研究等方面形成了特色和优势。
方向二:城市治理与区域发展
城市治理和区域发展是城市化、信息化、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重大议题,城市治理和区域发展的水平和质量是决定现代国家治理绩效的关键变量。本方向立足于城市治理与区域治理的比较和历史分析,紧密围绕我国城市治理和区域发展中的若干重大问题开展深入的实证研究,并在系统总结中国经验模式的基础上提炼新的理论模型和学术话语。
方向三: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
该方向研究中国国情下的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特别是对政府人力资源管理转型、城市化进程中的就业与社会保障、老龄化社会的生育及退休政策、新常态下双创人才培育与使用等开展系列研究,形成了较突出的优势。
方向四:资源环境治理与公共政策
构建资源环境治理体系,选择合适的政策工具,提高资源环境治理能力,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当前公共管理学科的重要使命。本方向立足公共管理学科,面向经济社会,以生态文明社会建设中的资源环境问题为研究对象,系统探索国家及地方治理中的资源环境政策机制。
方向五:非传统安全与公共政策
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形势正面临深刻的历史性变革,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错综复杂的国家安全问题迫切需要公共管理学科的智力支持。关注国家安全领域的公共政策问题,不仅是社会现实发展的需要,也是公共政策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需要。本方向主要研究风险社会条件下国家安全体系建设和保障机制、国家安全的社会心理基础、能源、生态和金融安全等热点问题。
方向六:自然灾害应急管理
该方向以公共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为理论基础,在应急管理体制改革和国家治理现代化战略的背景下,综合运用行政管理、公共政策、公共经济、社会保障、舆情治理、风险识别、风险预测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研究自然灾害风险管理、风险防范与化解机制、应急预案与应急规划、应急政策与法制、应急保障与调度、社会动员与组织协调、应急管理执行与监督、灾害安全教育、应急管理能力提升与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等问题。重点关注当面对发生和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时,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和法制的建立健全问题,以及应急预案的制订和优化问题。
四、专业必读经典著作和学术期刊目录
学科基础类:
[1]塞缪尔·E·芬纳.统治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2]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3]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M].三联书店, 2000.
[4]理查德·J·斯蒂尔曼二世.公共行政学:概念与案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5]曼瑟尔,奥尔森,陈郁,等.集体行动的逻辑[M].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
[6]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
[7]詹姆斯·Q·威尔逊.官僚机构:政府机构的作为及其原因[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8]安东尼·唐斯.官僚制内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9]戈登・塔洛克,塔洛克,柏克, et al.官僚体制的政治[M].商务印书馆, 2012.
[10]罗伯特・A・卡洛.成为官僚[M].重庆出版社, 2008.
[11]德鲁克.工业人的未来[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12]艾赅博,百里枫.揭开行政之恶[M].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9.
[13]费勒尔.海迪.比较公共行政:第6版[M].中国人大出版社, 2006.
[14]弗雷德里克,森张成福.公共行政的精神[专著][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15]丹尼尔·A.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16]安东尼·唐斯,姚洋,邢予青,等.民主的经济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17]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格致出版社[等], 2014.
[18]帕特南著;赖海榕.使民主运转起来[M].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1.
[19]阿伦・利普哈特.民主模式:36个国家的政府形式和政府绩效[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20]威廉姆・A・尼斯坎南.官僚制与公共经济学[M].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4.
[21]黄德林,陈世香.公共管理学教程[M].科学出版社, 2014.
[22]黄德林,李晓玉,林璇.公共管理前沿问题研究[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20.
地方政府治理方向:
[1]沈荣华.地方政府治理[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2]周黎安.转型中的地方政府:官员激励与治理[M].格致出版社, 2008.
[3]孙柏瑛.当代地方治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4]何增科.基层民主和地方治理创新[M].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
[5]沃尔曼,陈伟.地主政府与地方治理译丛——德国地方政府[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6]沙安文,乔宝云.地方财政与地方政府治理:国际经验评述[M].人民出版社, 2006.
[7]曹荣湘.蒂布特模型[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8]俞可平.地方政府创新与善治:案例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9]曾伟.地方政府理论与案例[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10]田穗生,罗辉,曾伟.中国行政区划概论——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11]李四林,曾伟.地方政府管理学(第二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城市治理与区域发展方向:
[1]NeilBrenner. New state spaces: Urban Governance and the Rescaling of Statehood. [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2]Fulong Wu. Planning for Growth: 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 in China[M]. London: Routledge, 2015.
[3]马丁内斯-维斯奎泽.区域发展的公共政策[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3.
[4]格雷厄姆・霍顿,戴维・康塞尔,霍顿,等.区域、空间战略与可持续性发展[M].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2015.
[5]马克·戈特迪纳.城市空间的社会生产[M].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4.
[6]多琳·马西,约翰·艾伦等.城市世界[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
[7]罗纳德·麦吉尔.制度发展:第三世界城市管理透视[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8]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第2版[M].译林出版社, 2006.
[9]戴维·贾奇等.城市政治学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10]史蒂夫·派尔等.无法统驭的城市:秩序与失序[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
[11]爱德华・W.苏贾, EdwardW.Soja,苏贾,等.寻求空间正义[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12]李世祥等.长江经济带:发展与保护[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
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方向:
[1]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2]吴锦良.政府改革与第三部门发展[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3]朱莉·费希尔. NGO与第三世界的政治发展[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4]纳特.公共和第三部门组织的战略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5]萧鸣政.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在公共组织中的应用[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6]孙柏瑛.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
[7]埃文•伯曼,詹姆斯•鲍曼,乔纳森•韦斯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悖论、流程和问题[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8]阿吉斯,刘昕.绩效管理(第3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9]田家华,张光进.基于绩效特征的考评方法权变选择[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09.
[10]谢小青.就业培训:基于多元主体视角下的动力机制研究[M].人民出版社, 2012.
[11]罗辉.非营利组织管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非传统安全与公共政策:
[1]夏保成.西方公共安全管理[M].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
[2]SamuelP. 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M].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8.
[3]弥尔顿・L・穆勒,穆勒,周程.网络与国家:互联网治理的全球政治学[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5.
[4]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5]刘跃进.国家安全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6]雷家骕.国家经济安全:理论与分析方法[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7]杨家栋,秦兴方,单宜虎.农村城镇化与生态安全[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8]王洁.社会安全管理论要[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5.
[9]唐皇凤.社会转型与组织化调控:中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组织网络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
[10]李世祥.能源安全与煤炭清洁化利用[M].科学出版社, 2016.
资源环境治理与公共政策方向:
[1]约翰・C・伯格斯特罗姆,阿兰・兰多尔, JohnC.Bergstrom,等.资源经济学:自然资源与环境政策的经济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5..
[2]托马斯.思德纳.环境与自然资源管理的政策工具[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3]阿兰·V·尼斯,詹姆斯·L·斯威尼, Allen V. Kneese,等.自然资源与能源经济学手册[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9.
[4]潘家华.中国的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5.
[5]汤姆・蒂坦伯格,琳恩・刘易斯,蒂坦伯格,等.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6]袁占亭.资源型城市环境治理与生态重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
[7]托马斯・海贝勒,迪特・格鲁诺,李惠斌.中国与德国的环境治理:比较的视角[M].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2.
[8]黄德林,朱清.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制度研究[M].科学出版社, 2009.
[9]刘传红.资源环境经济与管理论丛[M].湖北人民出版社, 2012.
[10]李世祥.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能源矿产消耗及其效率研究[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10.
[11]黄德林,林璇,黄恬恬,马岩.发达国家国家公园发展及中国国家公园进展[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8.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方向:
[1]迈克尔・J・法格尔,于航.应急管理原理和应急运行中心[M].工人出版社, 2020.
[2]尼古拉斯・A・瓦尔奇克,保罗・E・特雷西.灾害反应与应急管理实例分析[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7.
[3]李宁,吴吉东.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4]章国材.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原理和方法[M].气象出版社, 2014.
[5]l李京,陈云浩,唐宏,黄文江,刘志刚,蒋金豹.自然灾害灾情评估模型与方法体系[M].科学出版社, 2012.
[6]黄崇福.自然灾害风险分析与管理[M].科学出版社, 2021.
[7]崔珂,沈文伟.基层政府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与社会工作介入[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8]王宏伟.健全应急管理体系:从制度优势到治理效能[M].应急管理出版社, 2020.
[9]高一平,刘一弘.中国应急管理制度创新:国家治理现代化视角[M].中国人民学出版社, 2020.
[10]杨月巧.新应急管理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国内期刊:《中国社会科学》、《管理世界》、《经济研究》、《社会学研究》、《中国工业经济》、《社会》、《地理学报》、《地理研究》、《中国法学》、《开放时代》、《公共管理学报》、《中国软科学》、《中国行政管理》、《公共行政评论》、《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资源科学》、《政治学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社会科学》、《学术月刊》人大复印资料(公共行政)、人大复印资料(政治学)、《中国人口科学》、《人口研究》、《人口与发展》,等等。
国外期刊:《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Governance》,《Journal of Policy Analysis and Management》,《Regulation & Governance》,《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Climate Policy》,《Public Administration》,《Public Management Review》,《Policy Science》,《Policy Analysis》,《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Comparative Politics》,《World Politics》,《The China Quarterly》,《Th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The China Journal》,等等。